中国足球的管理层动荡与选帅博弈正在进入新阶段。津媒《今晚报》最新披露,足协选帅组在确定久尔杰维奇担任国足临时主帅时出现明显分歧,而国管部已出现人事变动,预示着中国男足管理体系将迎来系统性调整。这一系列变动背后,折射出中国足球在兵败世预赛 18 强赛后的深度反思,以及重塑管理架构的迫切需求。
佰富彩购彩大厅一、选帅博弈:成绩争议与青训战略的角力
在伊万科维奇因世预赛成绩不佳下课的背景下,久尔杰维奇的临时接任看似顺理成章,实则暗藏分歧。尽管他曾率 99 年龄段亚运队时隔 17 年重返亚运会八强,并带领 05 年龄段国青队晋级 U20 亚洲杯八强,但两次均未完成赛前设定的四强目标。部分专家尖锐指出,为何足协要给予这位塞尔维亚教头第三次机会?尤其在 U20 亚洲杯四分之一决赛遭沙特绝杀出局后,其临场指挥能力受到质疑。

然而,足协最终选择久尔杰维奇,实为无奈之举。由于世预赛 18 强赛失利后选帅工作无法短期内完成,且本土教练普遍缺乏信任基础,熟悉年轻球员的久尔杰维奇成为唯一现实选项。这种 "过渡式" 安排,既延续了足协依赖洋帅的传统,也为即将开启的 2030 周期备战埋下伏笔 —— 他将率队以平均年龄更低的阵容出征东亚杯,重点考察 05 年龄段新星如蒯纪闻等潜力球员。
二、国管部震荡:从 "青少部剥离" 到管理体系重构
比选帅争议更值得关注的,是国管部正在经历的结构性调整。据《体坛周报》消息,各级国少队已从青少部划归国管部统一管理,实现 "大国家队保障体系" 的全覆盖。这一改革直接回应了 08 年龄段国少队成绩不佳的深层原因 —— 此前由缺乏国字号管理经验的青少部(原城足办)主导,导致选帅、备战等环节漏洞频出。
目前,国管部已有人员离职,未来男足组织管理模式将发生 "深刻变化"。结合中足联成立后职业联赛管办分离的改革趋势,这种调整可能涉及:建立更专业的教练选聘机制、完善球员选拔标准、强化技术分析与数据支持体系。例如,久尔杰维奇此次组建教练组时,不仅保留郑智、陈涛等熟悉世预赛阵容的中方教练,还启用了曾因偷拍对手训练被亚足联处罚的技术分析师里斯蒂奇,这种 "争议组合" 或许正是管理体系转型期的缩影。
三、东亚杯: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
对于久尔杰维奇而言,即将到来的东亚杯既是压力测试,也是证明自身价值的舞台。他将从伊万科维奇留下的 50 人备选名单中遴选 26 人参赛,重点考察亚运队与国青队的 "嫡系部队",如朱辰杰、陶强龙等经历过世预赛淬炼的球员。这种年轻化策略,与足协 "加速新老交替" 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。
值得关注的是,临时主帅带队征战东亚杯在中国足球历史上已有先例。2015 年傅博、2019 年李铁均以此身份出征,前者为佩兰接任铺路,后者则成功转正。尽管久尔杰维奇转正可能性不大(足协已明确将重新竞聘主帅),但其表现将直接影响后续选帅方向 —— 若能在对阵日韩时展现战术新意,或将推动足协在 2030 周期继续信任洋帅。
四、深层改革:从 "头痛医头" 到制度重塑
中国足球的困境绝非换帅所能解决。国管部调整与选帅争议的背后,是整个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危机。正如中足联成立后推动的职业联赛管办分离改革,国家队管理同样需要打破权力集中、责任模糊的旧模式。未来可能的改革方向包括:建立独立的教练选聘委员会、完善绩效考核机制、加强与欧洲青训体系的对接等。
对于球迷而言,这些改革能否真正落地,将决定中国足球能否走出 "换帅 - 动荡 - 再换帅" 的恶性循环。当久尔杰维奇在东亚杯场边指挥时,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将被置于聚光灯下 —— 这不仅关乎一场比赛的胜负,更关乎中国足球能否在阵痛中找到重生之路。